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放電式避雷針(ESE)之效能測試

 

https://lightning.com.tw/?action=case&id=25


避雷針效能實地驗証

章任企業有限公司 陳信佑
本文刊登在中華民國電機技師公會雜誌176期110頁

 

1. 前言

台灣常見的避雷針有增強型避雷針(IEEE 998-2012所認可的收集體積CVM)、放電式避雷針(ESE, Early Streamer Emission, 依據NFC 17-102)、吸收反射式及消雷型避雷針,這些避雷針都具有保護半徑,可用來檢討建築物是否有完整的保護。
然而很多企業主、設計師和承包商會有所疑問,就如廠家宣稱的避雷針保護半徑是否真確?況且,目前全世界尚未有公認的避雷針保護半徑測試標準,亦無實驗室可做這項測試。因此對廠商宣稱的保護半徑仍有存疑。

 

2. 放電式避雷針(ESE)之效能測試

有些放電式避雷針廠商會說他們的避雷針效能已經有依照NFC 17-102標準做效能測試了,這樣的說法其實只對了一半,以下是NFC 17-102的效能測試介紹:
根據NFC 17-102的規定,ESE避雷針必須要做ΔT測試1,所謂的ΔT測試,簡單的說,就是在同一個測試環境下(如圖一),測試者先拿一個傳統式避雷針棒,測試高壓產生器之電流擊中傳統式避雷針棒的時間,然後再測試高壓產生器之電流擊中ESE避雷針的時間。假設傳統式避雷針花了500μs攔截到雷電,而ESE避雷針花了440μs攔截到雷電,則代表此ESE避雷針放電的速度比傳統式避雷針快了60μs,所以此ESE避雷針的ΔT就是60μs。

測試出ΔT之後,再依據NFC 17-102的避雷針保護半徑公式(如圖二)代入計算,即可算出避雷針的保護半徑。


(圖二) NFC 17-102 避雷針保護半徑計算公式

 

因此,這樣的避雷針保護半徑有二個問題:
一、 此避雷針的ΔT測試是在實驗室內,測試時的溫度、濕度、高度等要素與實際安裝在現場的避雷針是否會一樣?
二、 此公式是如何產生的?法國INERIS2報告也對於此公式提出質疑。

 

3. ERICO公司之SYSTEM 3000避雷系統實地驗證

2006年,ERICO公司發表了實地驗證的論文,其標題為:Field study on the interception efficiency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s and comparison with models(避雷系統攔截效率之實地驗證與模型之比較),作者為F D'Alessandro和 N.I Petrov。針對ERICO公司所開發之避雷系統收集體積(CVM, Collection Volume Method)理論做實地驗證。
此次驗證位在馬來西亞,由於該地區的雷擊頻度相當之高,每年每平方公里大約有20次雷擊(台灣大約是0.8次3)。ERICO公司直接對建築物上的避雷針來做驗證。統計的時間從1990-2003年,本次統計的結果如下表:

建築物數量58棟
避雷針數量86組
建築物平均高度57米
總觀察時間592年
設計時的保護位準80%
實際觀察攔截效率88%

由上表可知,ERICO公司SYSTEM 3000之收集體積理論是非常有效的。本篇論文已經刊登在The Royal Society上,完整的內容可至網站http://rspa.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462/2069/1365查詢。

 

4. ERICO委託TUV對SYSTEM 3000避雷系統實地驗證

上述的論文發表後,不免還是有人會質疑:所有的數據都是ERICO公司提供的,結論還是令人懷疑。因此,ERICO公司委託第三公正單位TUV統計與檢驗,TUV統計數據後,再提供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計算分析。此論文標題為Interception efficiency of CVM-based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s for buildings and the fractional Poisson model (建築物依照收集體積之避雷系統之攔截效率與Poisson模型),作者為Harold S. Haller 和 Wojbor A. Woyczynski。於今年(2016)發表。
此次統計的時間為2010-2012,一樣是在馬來西亞,結果如下:

現場數量24
建築物平均高度70.1米
總觀察時間37年
平均觀察時間1.54年
設計時的保護位準90.9%
實際觀察攔截效率90.7%

由上表可知,ERICO公司的收集體積(CVM)理論是相當有可靠性的,設計時的保護位準跟實際觀察的攔截效率幾乎沒有差別。本篇論文目前已經刊登在Cornell University,完整的內容請到http://arxiv.org/abs/1602.01395查詢。

 

5. 結論

以目前的科技尚無法測試廠商宣稱的避雷針保護半徑,因此,退而求其次,依據避雷針的設計理論,採用統計學檢討現場避雷針的實際攔截能力。 ERICO公司為驗證避雷針攔截能力,今年所發表的論文,已由第三公正單位處理數據統計及分析,提供實地驗證。

 


 

備註1. 根據NFC 17-102/2011年版本,ESE避雷針的測試除了ΔT測試之外還有其他的如環境測試、耐電流測試等,但由於本文章主要在講實地驗證部分,故其他測試暫不贅述。
















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泵送管路之阻力計算

 https://www.santaipumps.com.tw/download/06.pdf

泵送管路之阻力計算 

前言 泵送中的液體會遭受各種阻力而影響泵送揚程,此阻力取決於水量(流速)與所用管路 的狀況及液體的性質(黏度、濃度)等;當液體流經細管時,阻力增大,彎曲或粗細急變、 閥數多、管舊而鏽多時,阻力增大,反之,阻力減少,但是,不論用多新的管,也不可能全 無阻力,因此,必須計算此阻力而加於實揚程,成為泵所需求的揚程。 管的阻力 管有各種大小口徑,其材質也有鐵、銅、PVC、混凝土等,就阻力而言,最經濟的水量 Q 大致取決於口徑別,管路阻力反比於管徑 D 的 5 次方(註一),管徑若不適當,對泵的規範大 有影響。 常用的 PVC 管,比起鐵管,其內部表面平滑亦不生鏽,阻力僅有鐵管的 75%;反之,使 用內部生鏽之舊鐵管時,阻力甚大,吸上海水的管內面常有各種貝類、海草等附著物而無法 吸水;水質不良的井管亦會因水垢附著而無法吸水。 d1 d2 流量 R=R1+R2 損失水頭 R=R1+R2 R2 R1 R1 R2 R1 R2 流量與阻力的關係在同口徑的管中正比於流量的平方,在縱軸取損失水頭、橫軸取水量, 即可表成曲線,若加上系統所需之實揚程,則成為圖一所示之情形;系統中若有管徑變化的 組合時,管路阻力曲線為該管當時流量的各管路阻力之和(如圖二);分歧管路時的管路阻力 曲線取相對於損失水頭的各流量之和即可(如圖三)。 Q R1 1 Q3 Q1+Q2=Q3 流量 Q2 Q1 損失水頭 R2 Q2 (圖三) 阻力曲線 損失水頭實揚程 流量 (圖一) (圖二) 接頭、閥的阻力 接頭是連接管者,分為連接(管套)、彎曲(肘管、彎管)、分歧(三通管)、改變直徑(異 形管套)等,阻力多於直管,為了減少管路損失,儘量使用阻力少者。 阻力是肘管>彎管、異形管套>擴大管,若吸水揚程接近 6 米時,要增粗吸水管以減少管損 或採用正壓設計以確保可達到額定之吸入揚程。 閥門阻力依球形閥→閘閥→碟形閥→停止閥之序增大阻力,故閥門的選擇也同接頭一樣要 注意。 有黏度的液體、水以外含固形物的液體、造紙用紙漿等,通過管時的阻力值必然大於水, 泵所要求的性能及動力亦增大,配管條件也要相對作考慮。 1 簡易管路損失水頭計算 在管路系統當中,管路直線段的表面阻抗所導致之能量損失稱之為主要損失,而非直線管 流之能量損失則稱為次要損失,一般指肘管、閥、T 形管、彎管等損失。本文利用Darcy-Weisbach equation及管路次要損失的計算式來表示主要及次要損失水頭。 達西-威斯巴哈方程式(Darcy-Weisbach equation)如下式: 2g V D L fh 2 l = 管路摩擦次要損失水頭,可用下式表示 2g V kh 2 i ' l = 合併兩式得到主要及次要的摩擦損失水頭計算式 2 2 2 i 2 2 i 2 L CQQ 2gA k D2gA L f 2g V k 2g V D L fh = ⎟ ⎟ ⎠ ⎞ ⎜ ⎜ ⎝ ⎛ =+= + hl =主要損失水頭(m) f=摩擦損失係數 hL=總摩擦損失水頭(m) L=直管長度(m) V=平均流速(m/s) A=水管斷面積(m2 ) g=重力加速度(m/s2 ) Q=流量(m3 hl ' = 次要損失水頭 (m) /s) D=直管直徑(m) ki=次要損失係數 C 則視管徑D、管路長度L、摩擦係數 f 及次要損失係數 ki 而作修訂之係數。 摩擦損失係數 f 之值因管內表面狀況而異,新鐵管為0.02,舊鐵管為0.04,管路損失水頭正 比於流速V平方和管長L,反比於管直徑D。 若僅就直管管路損失來作探討,根據連續方程式Q = VA,當設計流量Q固定時,流速V大, 管徑斷面積A縮小,即所採用的管徑變小,對整個管路摩擦損失而言,其損失增加 ( ),若以流速V=2.0 m/sec及1.6 m/sec作比較,相同的流量、相同的設計位置 2g V D L = fh 2 l 與地點,大流速所計算的主要損失約為小流速的1.75 倍,故而當採用較小流速時,對於降低管 路損及氣蝕現象(泵浦入口揚程之管路)的產生皆有正面的助益。 以上述之總摩擦損失水頭計算式來作為實際運算時,需考量各家不同之摩擦因子經驗式的 選用及誤差的範圍,是此公式在運用上較為不便之處,因此業界在計算損失水頭等相關數值時, 便將其整理成圖表形式,以便於實際運用查詢,而簡化許多較冗長的計算過程,計算方式如次 項說明。 2 業界常用之經驗計算式 一、直管之摩擦損失水頭 圖四為管路損失所使用之鋼管損失曲線圖,本圖為配管總長每100公尺的損失揚程(m) 與流量(l/min)之關係圖,其近似公式可用池田參考式表示,該式是由鋼管損失圖所轉換 的近似公式。 圖四為管路損失所使用之鋼管損失曲線圖,本圖為配管總長每100公尺的損失揚程(m) 與流量(l/min)之關係圖,其近似公式可用池田參考式表示,該式是由鋼管損失圖所轉換 的近似公式。 hS =為每100m的損失揚程值。 的損失揚程值。 2 5 0023.00005.0 02.0 Q DD hf ⎟ ×× ⎠ ⎞ ⎜ ⎝ ⎛ += Q = 流量(l /min) D = 管徑(m) 圖五亦為管路損失所使用之鋼管損失曲線圖,本圖為配管總長每100公尺的損失揚程(m) 與流量(m3 /min)之關係圖,其近似公式可用Darcy實驗式表示。 圖五亦為管路損失所使用之鋼管損失曲線圖,本圖為配管總長每100公尺的損失揚程(m) 與流量(m hS =為每100m的損失揚程值。 Q = 流量(m 3 Q = 流量(m /min) D = 管徑(m) 3 2 5 0023.00005.0 02.0 Q DD hf ⎟ ×× ⎠ ⎞ ⎜ ⎝ ⎛ += 5.09 /min) 1.97 s D Q h = 0.0000412 3 /min)之關係圖,其近似公式可用Darcy實驗式表示。 S =為每100m的損失揚程值。 3 /min) (圖四) 3 (圖五) 4 二、管附屬物的損失水頭 管路中除了直管之外尚有各種的閥類、肘管等附屬管件,在計算上以查表方式來求得 其相當於直管之長度,一同併入直管長以求取其損失水頭,如表一、表二及表三所示。 表一 接頭、閥類的相當直管長度表(m)(其 1) 表二 管附屬物相相當直管長度表(m)(其2) 5 表三 管附屬物相相當直管長度表(m)(其 3) 三、管路總損失: 管路總損失=(配管總長 + 附屬管件之相當的直管長度)÷ 100 × hs 【例】如下圖所示,管徑50mm、流量200 l/min,則管路損失水頭為何?全揚程應取幾米為適當? 先求直管全長: 吸水管…… 5 m + 1 m = 6 m 出水管…… 5 m + 30 m + 4 m = 39 m 統計接頭、閥類數量: 90∘肘管 3個 ○1 ○2 ○3 閘閥 1個 ○S 止回閥 1個 ○C 50mm直管長度: 90∘肘管 3個 = 2.1 m × 3 = 6.3 m 底閥 1個 = 8.4 m m ≒ 24 m 底閥 1個 查表一求得相當於 閘閥 1個 = 0.39 m 止回閥 1個 = 8.4 m 接頭閥類合計相當於直管長度23.49 1M 3M 5M P 底閥 1 3 2 90°肘管 管口徑全為 30 M 5M 2 1 C S 4M 3 50mm鋼管 6 吸 m = 69 m ≒ 70 m 統計結果相於50 m管徑之直管70 m長,由圖四得知管徑50 mm直管,流量200 l/min 時, 故本例之管路損失應為: m 再將管路損失 3 m + 30 m =33 m,而成為38.04 m,故此泵浦流量200l/min, 揚程40 m即可。 使用PVC管時,管路損失水頭減為鐵管的75%,故成為: m ≒ 4 m 當使用舊鐵管時,雖因程度而異,但應以新鐵管管路損失之2倍來做計算較為保障。 管路 0 mm管中若通以750 l/min之流量時,則阻力(管路損失)變成為 100 m,這表示50 mm管徑在無任何揚程揚升下,橫引100 m時就需要施壓100 m之水柱壓力 (=10 )方可抵銷在該操作條件下之管路損失;同水量而用65 mm的管徑時,將750 l/min與 mm的交點垂下得25 m, 相較之下不難發現, 由50mm增大為65 時, 註一: 考 文 獻 物抽水管路系統之設計方法”,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2.賴 水管6 m + 出水管39 m + 接頭閥類24 m 每100 m管路損失7.2 m, 70 ÷ 100 × 7.2 = 5.04 5.04 m加於實揚程 70 ÷ 100 × 7.2 × 75% = 3.78 阻力曲線圖 以前述例子而言,在5 kg/cm 65 2 兩者 當管徑 mm 管損由100 m降為25 m之甚大差距,因此在整個液體傳輸系統中,將因輸送管口徑選擇的不 同,而使得所選用的泵浦的規範亦隨之有重大的變動。 2 2 5 D2gD ' Q f VL fhl == 參 1.黃瑞榮,”建築 耿陽 譯,”現代邦浦實用技術理論及使用”,復漢出版社,1993。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土壤滲流量係數計算

 例土壤滲流細數(Seepage Coefficient)是指土壤在滲流過程中,單位水頭梯度下單位時間內的滲流量。要計算土壤滲流細數,通常需要考慮以下主要公式:

1. 達西定律 (Darcy's Law)

達西定律是用來描述土壤滲流的基本公式: q=kiq = k \cdot i 其中:

  • qq 是單位時間內的滲流量(滲流速度,m/s)。
  • kk 是土壤的滲透係數(Permeability Coefficient,m/s)。
  • ii 是水頭梯度(Hydraulic Gradient),定義為水頭損失與滲流路徑長度的比值(無量綱)。

2. 滲透係數的測定

滲透係數 kk 可通過不同的方法測定,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包括定水頭法(Constant Head Permeameter)和變水頭法(Falling Head Permeameter)。

3. 滲流細數的計算

滲流細數通常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計算: C=qiC = \frac{q}{i} 其中:

  • CC 是滲流細數。
  • qq 是滲流速度(或單位時間內的滲流量)。
  • ii 是水頭梯度。

滲流細數的實際值會依賴於土壤的類型、結構以及水頭梯度的大小。在實驗室測試中,通常會測量滲透係數 kk,並根據已知的水頭梯度 ii 和滲流速度 qq 來計算。

你是否需要更詳細的計算步驟或實驗方法?

你說:
舉例種植土壤面積10平方公尺水頭10公分滲流流量多少

ChatGPT 說:

ChatGPT

要計算滲流流量,我們可以使用達西定律來計算。假設我們知道土壤的滲透係數 kk,並且有土壤面積 AA、水頭 hh 以及滲流路徑的長度 LL(即水頭梯度 i=hLi = \frac{h}{L}),我們可以計算出滲流流量。

給定條件:

  • 土壤面積 A=10A = 10 平方公尺
  • 水頭 h=10h = 10 公分 = 0.1 公尺
  • 滲透係數 kk(假設)
  • 滲流路徑長度 LL(假設)

假設滲透係數和滲流路徑長度:

假設:

  • 滲透係數 k=1×105k = 1 \times 10^{-5} m/s(這是常見砂質土壤的典型值)
  • 滲流路徑長度 L=1L = 1 公尺

計算水頭梯度:

i=hL=0.11=0.1i = \frac{h}{L} = \frac{0.1}{1} = 0.1

計算滲流流量 QQ

Q=kiAQ = k \cdot i \cdot A Q=1×105×0.1×10=1×106m3/sQ = 1 \times 10^{-5} \times 0.1 \times 10 = 1 \times 10^{-6} \, \text{m}^3/\text{s}

結果:

滲流流量 Q=1×106Q = 1 \times 10^{-6} 立方公尺每秒(或 1 毫升每秒)。

這個結果意味著在這樣的條件下,每秒鐘會有 1 毫升的水滲流過這 10 平方公尺的土壤面積。

需要注意的是,滲透係數 kk 的具體數值在實際情況中會依土壤的種類和結構而有所不同。

你說:
多少量

ChatGPT 說:

ChatGPT

在之前的計算中,我們得到了滲流流量 Q=1×106Q = 1 \times 10^{-6} 立方公尺每秒,也就是每秒 1 毫升的水滲流過 10 平方公尺的土壤面積。

如果你想知道在更長時間內滲流的總水量,可以乘以時間來計算。例如:

假設:

  • 滲流持續時間為 tt

計算滲流總水量 VV

V=Q×t=1×106×tm3V = Q \times t = 1 \times 10^{-6} \times t \, \text{m}^3

例如,計算 1 小時(3600 秒)的滲流量:

V=1×106×3600m3=0.0036m3V = 1 \times 10^{-6} \times 3600 \, \text{m}^3 = 0.0036 \, \text{m}^3

這表示在 1 小時內,總共會有 0.0036 立方公尺(或 3.6 公升)的水滲流過該土壤面積。

總的來說,滲流量的多寡取決於滲透係數、土壤面積、水頭梯度以及滲流持續的時間。如果有具體的時間需求,我可以幫助你計算更精確的水量。


案例二

滲流係數=10的負4次方

土壤深度=100公分

水頭差=10公分

面積=10M平方

滲流時間1小時

計算滲流量

Q=10負4次方*面積100000公分平方*水頭差10公分=100

/100公分深=1公分*3600秒S=3600立方公分=3,6公斤水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數據機房散熱



 me-qr.com/mobile/pdf/4a386764-0db4-4f25-ab77-c961b1bf7428


結合自然冷卻的先進數據機房能源管理技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