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狂牛症與骨粉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5/article/1101

黃怡:鼎王啟示錄──不僅是大骨湯的問題

2014/03/12
火鍋店鼎王,被人家爆出湯頭摻了大骨粉,老闆出面道歉,說沒有大骨粉,是康寶雞湯塊,另外就是玉米、蘋果及其他蔬菜等。經調查,鼎王還是被罰了二十萬元,因為他們曾打出廣告,說湯內加了五十幾種中藥云云,結果一種也沒有。在電視上,看到鼎王的代表不斷對我們躹躬,新聞一再炒作,火越燒越大,它的生意卻越來越好,活生生是「胖達人」案的翻版,這說明一個事實:台灣消費者追求口味心切,不在乎這些店家既不有機又不自然,吃了再說!
摻大骨粉而不以大骨熬煮,幾乎已經是今天外食肉湯供應的半常態了。幾年前,我們街上一家越南小館做出口碑來,跑去附近的觀光區開個大一點的店,我初次嘗食,發現他們的湯碗變大了,牛肉河粉一碗一百二,顧客吃完,似乎很難再喝下滿通通的一碗湯,由於跟老闆熟,順口跟他說:「不要用這麼大的碗吧,多浪費湯呀!」他聽完愣了一下,在那短暫的霎那,我突然想起一個常去越南做生意的朋友告訴過我:「他們那裡的人厲害呀,無論豬雞牛,你要喝什麼湯,買湯塊來放,保證比真的熬煮的湯要好喝!」哦,原來是這麼回事,我的好心根本是多餘的,假使湯是粉塊泡出來的,當然用的碗多大都無所謂了。
從那次之後,我很少在外面的店喝湯,並不是在乎他們造假,而是害怕狂牛症。
一九九六年,狂牛症在英國發飆,檢查出十八萬隻牛帶有「羊搔癢症」,因此大舉屠殺了四百四十萬隻牛;英國政府估算,採取該措施之前,英國人起碼已經消費了四十六萬至四十八萬兩千隻帶有狂牛症的病牛。這導致歐盟國家直到十年之後,二○○六年,才再度開放英國牛肉進口。疑似因食用牛肉引發的庫賈氏症,到一九九年底為止,英國有166人,全球有44人。
多年前有一本叫做《致命的宴席》(Deadly Feasts)的書,作者羅德士(Richard Phodes)記述太平洋新幾內亞一個名為「佛瑞」的原始部落,他們尊榮死去親戚,就是把遺體煮了吃掉,而且身上比較特殊的部位,如腦部,須盡歸婦人與小孩獨享。此習俗行之有年,使佛瑞族出現怪病,叫「庫魯」(Kuru)症,就是「笑死」症。佛瑞族過去把庫魯症看成是巫術作法,患者渾身震顫、失去平衡、發出怪笑、劇烈扭曲,然後漸漸無法吞食,終至乾渴或饑餓而死。「笑死」症每年總有百來人受害,多半是婦人與小孩,直到一九五○年代,該族廢除了吃掉親戚的禮俗,患者人數才猛然下降。此後,也偶有零星病例,顯示該症的潛伏期可長達四十年。
羊搔癢症的症狀是毛髮脫落、皮膚搔癢、失去平衡、後肢麻木等,得了狂牛症的牛隻亦如此。科學界開始注意到脊椎動物腦部退化的疾症,是從嘉傑西克(Carleton Gajusek)研究庫魯症開始的,他並因此而獲得一九七六年的諾貝爾醫學生物獎。在一九八五年以前,庫魯症與其他五種疾症,同被列為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的所謂「CNA」病,這些疾症是:庫賈氏症(簡稱CJD)、葛思士病(Gerstman-Strdussler-Scheinjer syndrome,簡稱GSSS)、傳染性貂腦病變(簡稱TME)、美北黑尾鹿(mule deer)與麋鹿的腦部退化症,以及被科學界視為腦退化典型病例的羊搔癢症(簡稱SE)。這些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症,都是致命的。科學界很早做過實驗,證明羊搔癢症一如其他五種類似病徵的疾症,是會跨物種傳染的,但醫藥界及獸醫界並不把它當回事看,直到狂牛症出現,才知道大事不妙。
在狂牛症的相關報導中,經常會看到Prion,它是Proein infection的縮寫,有些學術單位翻譯為「朊病毒」,有人則稱為「蛋白侵染因子」,是一種無抗原性、能在細胞內複製、疏水性的蛋白,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桿狀,桿的大小是25nm×100nm~25nm×200nm,總是排列成叢,叢的大小不一,有的多達一百個桿,每個桿由1500個PrP(即Prion protein,朊病毒蛋白)組成。單個的PrP不具侵染性,要三個成行,組成具有侵染性的單體。雖說是「朊病毒」,其實它和病毒並不相同,因為它沒有核酸,而只是一種「糖蛋白」,約有兩百五十幾個胺基酸組成,比最小的濾過性病毒的基因組合還要小一千倍,因此無法成立為核酸密碼。據專家們的講法,它是一種「非常自我中心」的病原體,無論哪一種殺菌方式,包括工業罐頭的銷毒法(加溫到122.5度、五十二分鐘)都無法將它殺死,而且它小到可以在每分鐘四十萬轉的離心機裡,都無法沉澱。近年來更有科學家發現,蛋白侵染因子在攝氏600度的高溫依然活躍。
蛋白侵染因子會將神經細胞內正常的蛋白質(PrPC)轉化成(PrPSC),而以等比級數的速度,累積在神經細胞內在大腦組織堆積,而造成神經細胞死亡所致,使腦組織變成海棉樣。其實,早在一九八七年,英國便曾零星出現狂牛症的病例,科學界也逐漸發現,蛋白侵染因子可以在哺乳類動物中跨物種傳染,這些物種包括:家貓(一九九一研究);遍布英倫四島的圈養野生動物,透過污染飼料的傳染(1992~1994的三種研究);八十五種動物園圈養的動物,且以法國為最多,其中包括大羚羊、條紋羚、阿拉伯羚羊、若干貓科動物、印度豹、美洲獅及鴕鳥等(1991研究)。一九九六年,一名英國農夫在他的養雞場中,親眼目睹狂牛症病徵發生在一隻兩歲半大的母雞身上,母雞先是行為改變,怎麼樣也沒辦法進入雞舍裡,然後腳步蹣跚,東倒西歪。接著,英國南北的養雞場都有類似報告,於是醫事單位將這些雞的殘骸做腦部檢驗,發現PrP病原體。至此,代誌更大條了,因為證實了狂牛症可以在脊椎動物中暢行無阻。
雖然有科學家認為,狂牛症的蛋白侵染因子,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因為有好幾世紀,牛隻身上就有一種很類似狂牛症病徵的病,但是英國的庫賈氏症病人,一律都是牛肉的消費者,因此便有推論,認為有些牛隻的屠宰過程,牛肉上殘留著牛骨髓中帶蛋白侵染因子的神經,人是透過吃食而致病的。一九九六年之前,英國的養牛業慣以動物(豬、羊、雞、牛)殘骸製造成的骨粉,做為牛隻的飼料添加營養品,因為希望牛長得快又壯,牛是吃草的,本來應該加大豆做為蛋白營養品,而大豆又太太貴了;一九九六年之後,英國開始禁止以骨粉餵食牛隻,但庫賈氏病人仍然出現,所以又有推論,可能庫賈氏症是經年累月消費牛肉累積而來的。倒是這幾年來,庫賈氏症病人的年齡層降低,不再是老年人專屬的疾病,這就更使專家頭殼發燒了。
漢人的飲食文化重視所謂「湯頭」,那麼請問,假使加骨粉的湯頭盛行,對國人的健康不會是種隱憂嗎?
我們的牛肉多來自美澳紐,自從美國在二○○三年被宣布為狂牛症疫區之後,美國養牛業的種種表現,是滿令人擔心的。對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期望現有畜牧業的國家能夠遵守的七項「建議」,除了五至七項是建議加強相關研究之外,一至四項,美國可說向來是視而不見,置若罔聞:
◆ 第一項:不要將已感染動物的殘骸餵養其他動物
直到二○○五年美國發現本土狂牛症病例之前,美國的畜牧業仍不改舊習,即使感染上羊搔癢症的鹿或麋鹿,也可能變成豬或雞的飼料來源。雖然目前沒有直接例證,顯示豬和雞可經由污染了蛋白侵染因子病原的飼料而致命,但是根據美國的實驗報告,把狂牛病牛隻身上的蛋白侵染因子,注射到老鼠身上,老鼠在二百五十天後會發病,再把發病老鼠身上的蛋白侵染因子注射到健康老鼠身上,健康老鼠也會發病。
◆ 第二項:各國必須建立合宜的檢測及監督機制
因為研究蛋白侵染因子得到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獎的普西納(Stanley Prusiner)博士,曾被問及牛隻必須做到什麼程度的檢測,他才會覺得滿意,他說:「每隻病倒的牛隻,都該檢測是否帶有狂牛症病原,這是最起碼的。然後,應該檢測每一頭牛,無論病倒與否,日本現今已做到了。」
在歐盟國家,百分之百的病倒成牛都做狂牛症病原檢測,百分之百的健康牛隻的屠體都做檢測,如果不檢測,就必須火化掉。在美國,二○○三年七月曾試圖通過類似的法律,卻以兩票之差飲恨。台灣消費者尤其要警覺的是,美國的牛隻多半在不到兩歲就進了屠宰場,而專家的說法是,蛋白侵染因子對腦部破壞是逐年累積的,年紀小的牛隻或許還不到發病階段,但這並不表示牠們體內沒有蛋白侵染因子病原,相反的,可能更透露出在美國做狂牛檢測上會特別困難。
二○一二年四月,南韓就不再進口美國牛肉;印尼也曾在加州的乳牛發現狂牛症病例後,暫停禁止美國牛肉。
◆ 第三項:牛隻的腦部、眼睛、脊髓或內臟,勿用做人類食物或牲畜飼料。
業者為了「牛盡其用」,屠宰時的最後一道手續,是把上面還沾有肉屑的骨架,放進一部精心設計的壓榨機,絞碎成肉骨漿,再以篩子漏過,下面就是肉泥了,而肉泥中所混雜的脊髓組織,具有高度傳染狂牛症病原的可能。在美國,把這些肉泥添加在肉類裡,做成熱狗、香腸、牛肉乾及漢堡,都是合法的。熱狗還可以添加到百分之二十的量。歐盟國家多年前已禁止這類「肉類回收作業」,美國卻樂此不疲,發明一種更徹底的作業方式,叫做「先進肉品回收(Advanced Meat Recovery,簡稱AMR)」,業者的投資每年可創造數億美元。
一九九四年以前,按照美國法規,僅有牛隻的骨架肉、舌頭、橫隔膜、心臟和食道,才可以標示為「牛肉」,然而經過業者精心運作,已承認AMR肉品也算是牛肉,不必另外標示。以現在台灣熱狗標示法,消費者也絕對不可能知道其中是否含有這種「回收肉」。專家針對所謂的AMR肉品進行檢測,發現超過一半的檢體都含有牛的中樞神經組織,而供應AMR漢堡肉給大速食連鎖店的全美七大供應商,有六家的肉品檢測到中樞神經組織。在美國民間團體的宣導下,政府才決定把AMR肉品剔除在全國性學校午餐計劃之外。
不過,根據專家調查,目前美國屠宰牛隻前,必先擊昏使其就範,而無論是哪種擊昏的方式,都會使部分腦部碎片進入牛的肌肉或肺部。也就是說,只要吃牛肉,就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安全。
此外,最可怕的是肉骨粉的循環食用。無論肉牛或乳牛,都是吃其他動物的遺體殘骸製造的肉骨粉長大的,據統計,美國乳牛一天平均吃一磅肉骨粉,而美國每天生產約一千八百萬磅的肉骨粉。固然一九九七年已有法律禁止以牛、羊或鹿的肉骨粉餵養牛隻,但是業者仍我行我素,查不勝查、禁之不盡。肉骨粉之所以受業者歡迎,是因為它既營養又便宜,即連狂牛症一度流行的英國,至今也很難禁絕肉骨粉,甚至須以禁止使用肉骨粉做為農業肥料的方式,使它無法公開販售。
美國的現狀是牛隻殘骸製作的肉骨粉可以餵豬,然後豬隻殘骸製作的肉骨粉可以反過來餵牛,或是牛隻製作的肉骨粉可以餵雞,然後雞的排遺經過處理,可以回饋給牛做為食物添加物,而且據說比起牛糞或豬糞,雞糞是最營養的,一千隻雞的排遺就可以足足供應一隻成長中的牛吃一年。在這樣封閉的系統裡,也難怪蛋白侵染因子會四處游走。
◆ 第四項:停止以牛血餵養小牛
動物保護運動常嘲笑世人,說人類是「唯一斷奶後還在吃奶的動物」。可悲的是,母的乳牛往往在產後十二個小時就必須與小牛分開,把鮮奶貢獻給人類,而小牛喝什麼呢?多數喝一種水混上若干蛋白質(多半是凝乳)及若干脂肪的替代品,成本相當低廉,但問題是丹麥、德國及日本爆發狂牛症,原因多指向替代哺乳中的脂肪來自牛肉的肥肉,而因為凝乳的價格較高,常又被牛血取代。
過去已有十六個研究,顯示血是可以傳染狂牛症病原的,為此,歐盟國家大力禁止小牛的母乳替代品中含有牛血,可是美國直到今天,每隻小牛每天都要喝下三小杯濃縮的紅血球蛋白質。
問題是,台灣消費者真的不曉得什麼是不帶健康風險的食物。假使鼎王不帶骨粉的湯頭可以喝,那麼我們是否也要請食品管理當局,全面清查所有市售湯塊(包括牛豬雞)的製造過程,告訴我們它安全無虞;或是所有的豬血、鴨血、雞血也會有問題,因為我們不清楚牠們的飼料中摻著骨粉是來自何方;或是要去清查一下全台早餐店賣的漢堡肉,是否為廉價的、摻著骨髓的「回收肉」;或是只要熱狗都不可以吃…
肉食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台灣人也實在勇敢,只要好吃就還拼命吃。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微量元素對植物的影響

低溫對寄生蟲影響


https://chaoglobal.wordpress.com/2013/08/05/worm/


海魚有虫, 生食小心

Posted by 


一直以來,海水魚因其營養豐富和味道鮮美而被視為一類優質食材。烹調海水魚的方法非常之多,煎炒烹炸都能將其製成美味佳餚。在眾多的烹調方法中,號稱能夠最大程度保留海水魚營養成份以及新鮮口感的生食,在近些年逐漸流行了起來。
只是,生食少了烹煮環節。人們不禁要問,那些本可以被高溫處理殺死的寄生蟲和細菌是否會增加生食海水魚的風險?
關於生食海水魚與感染寄生蟲病之間的關係,有這樣一種說法:寄生蟲無法生活在海水中,因此海水魚體內沒有寄生蟲存在。只要注意廚具和餐具的衛生,生食海水魚不必擔心寄生蟲的問題。
然而不幸的是,這種說法並非事實。

海水不是寄生蟲的禁區

雖然無法確切考證到這一說法的出處。大致推測,這個說法可能的依據是一些生活小常識中提到濃鹽水可以用來殺死某些寄生蟲卵,於是有人就此認為寄生蟲無法生活在高鹽度的海水中。只是,產生這種想法的人也許不知道,“寄生蟲”這個詞泛指所有寄生在另一種動物(稱為宿主)身上並且對宿主造成損傷的生物。這類生物的種類非常繁雜,生活環境和宿主更是各不相同。雖然確實有些寄生蟲無法生活在海水環境中,但是寄生在海水魚體表或者體內的寄生蟲卻不在少數。應當說,和其他動物一樣,幾乎每條海水魚都會被寄生蟲感染。目前已知的海水魚寄生蟲種類很多。由這些寄生蟲引起的魚病,諸如:刺激隱核蟲病,粘孢子蟲病,海盤蟲病等等,是海水魚養殖中需要常常面對的頭痛問題。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海水魚是否能被寄生蟲感染還不是最關鍵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寄生蟲會不會通過生食這條途徑最終感染人?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介紹一對專業術語:中間宿主和最終宿主。
寄生蟲的一生中,它們常常需要寄生在不同的動物身上。寄生蟲在幼蟲階段所寄生的動物,稱作中間宿主。之所以叫中間宿主,是因為寄生蟲需要利用這一類宿主作為中間媒介,去感染它們的終極目標-最終宿主。在最終宿主身上,寄生蟲由幼蟲成長為成蟲,或者通過有性繁殖完成傳宗接代。
感染人的海魚寄生蟲相對淡水魚而言,確實要少一些。但是這和鹽度無關,和溫度關係更大些。海水的溫度偏低,所以能在37度存活的海魚寄生蟲就不是很多。在海水魚所攜帶的寄生蟲中,有一部分是將海水魚作為它們的最終宿主。這類寄生蟲由於所要求的生存環境與人體環境差別較大,影響人體健康的可能性很小。還有一些海水魚寄生蟲只是將海水魚作為中間宿主,而它們的最終宿主是海洋哺乳動物,例如:海豚,鯨類,海獅等等。這類將海洋哺乳動物作為最終目標的寄生蟲,常常有能力感染同為哺乳動物的人類。在這些危害人體健康的海水魚寄生蟲中,以異尖線蟲(Anisakis)最為臭名昭著。

臭名昭著的異尖線蟲

images-Anisakis
異尖線蟲(也被稱為海獸胃線蟲),顧名思義屬於線蟲寄生蟲。在分類學上,異尖線蟲與“知名度”頗高的蛔蟲屬於一個目,但是不同科,異尖線蟲被單獨列為異尖線蟲科。異尖線蟲是一種全球分佈的寄生蟲,世界各大海域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蟲跡”。被異尖線蟲感染的海水魚種類頗多,其中包括了很多食用魚,如三文魚、大馬哈魚、金槍魚、海鱸魚、鱈魚、帶魚、海鰻、石斑魚、鯡魚、真鯛等等。此外,不屬於魚類的烏賊也是異尖線蟲的宿主之一。在海魚的體內,異尖線蟲逐漸發育成為具有感染性的第三期幼蟲,然後通過海魚被吞食這個過程進入海洋哺乳動物的消化系統內。相較于海洋哺乳動物這個最終宿主,人類並非異尖線蟲的最佳寄生環境。在人體內,異尖線蟲的第三期幼蟲無法繼續發育成為成蟲。但是,單單這些幼蟲就已經足以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異尖線蟲造成的病症根據發病機理可以分為兩種:急性和過敏性。
急性異尖線蟲病是由大量活蟲進入體內所造成。這些活蟲鑽入人體組織中,造成組織腫脹、出血甚至炎症,進而使患者出現噁心、腹痛以及嘔吐等症狀。由於在食用生魚的過程中不太可能一次性吃入如此大量的活蟲,急性異尖線蟲病的病例非常少見。但並非不會發生,因為在自然界中確實存在被大量異尖線蟲感染的海魚。曾有報道,研究人員在一條鱈魚身上分離出800多條異尖線蟲幼蟲。
有時,人們會誤食少量的異尖線蟲幼蟲。這些幼蟲最終會鑽入腸道,進而死亡。這個過程也許不會帶來嚴重的症狀,但卻在人體中形成了一個免疫原。當同樣的人再次誤食異尖線蟲時,由於免疫反應,人體會發生高強度的過敏反應。與急性病相比,過敏性異尖線蟲病的危害更為嚴重,發生率也高出很多。

“新鮮”與安全不可兼得

異尖線蟲普遍存在且威脅人體健康。一些比較特殊的魚肉食用方式,例如生魚片,用生的魚內臟或者烏賊製作涼菜,或者醃漬魚都有可能引起異尖線蟲病。因此,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早已出臺了針對性的食品安全法規,規定魚肉必須預先處理以殺死異尖線蟲的幼蟲。
Anisakis_f
殺死異尖線蟲最有效的方法是高溫,在60度高溫下,異尖線蟲幼蟲只能存活不足1秒鐘;在45度下,幼蟲的存活期也不過是8分鐘。相比之下,異尖線蟲幼蟲對低溫的耐受力要強不少,在4攝氏度度條件下,幼蟲可以存活超過8個月。即使在零下20度的冷凍條件下,幼蟲也可以存活10個小時。但是為了保持魚肉的食用價值,目前仍然以冷凍法為主殺死異尖線蟲。美國FDA規定魚肉必須在零下35度冷凍15個小時或是零下20度冷凍7天后才能食用,而歐盟的標準則是零下20度冷凍超過24小時。冷凍方法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了異尖線蟲病的發生率。但是,由於對魚肉“新鮮口感”的極度追求,海水魚消費大國日本並沒有規定採用冷凍法處理魚肉。結果,僅在1990年之前,日本就已經發生異尖線蟲病16,000多例,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區的報告病例僅600多例。應當說,“新鮮口味”的代價很高。
在我國,出於對異尖線蟲病的重視,國家曾經組織過十幾次對海魚感染異尖線蟲情況的專項調查。在我國海域內,共計150多種海魚曾被發現感染了異尖線蟲。可以說,在我國海域內的海魚普遍感染異尖線蟲。但幸運的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食用國產海魚造成異尖線蟲病的報道。這可能與中國人食用海魚的烹調習慣有關,也可能是因為中國產海魚所攜帶的異尖線蟲多為非致病種。預防異尖線蟲病,我們應當更多留意進口海魚或者是在某些地區旅行時的生魚食物。
另外,有一類被稱為隱孢子蟲的寄生蟲其實也在海魚和海洋貝類中被大量發現。美國加州和墨西哥灣地區都有這方面的調查結果。隱孢子蟲的卵囊生存能力超強,可能通過人和動物的糞便污染整個水體,包括海水。然後人在食用帶有隱孢子蟲的海鮮時,胃酸把卵囊融開,寄生蟲就出來做怪了。隱孢子蟲對普通人而言,問題不算太大,常見反應也就是拉肚子。但是對免疫系統有缺陷的人,隱孢子蟲是可能致命的。隨著艾滋病人的增加,這個寄生蟲的受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了。

調料和白酒不是護身符

sushi_accompaniments_soy_sauce_ginger_and_wasabi_922683-194x300
在品嘗日式魚生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配上一些醬油,醋以及芥末一起食用。有人認為這些調料對寄生蟲和細菌有良好的殺滅作用,只要配上這些調料,就可以不必擔心寄生蟲問題了。也有人認為,在食用魚生的時候喝些白酒就能確保安全了,因為寄生蟲會被白酒中的酒精殺死。那麼這些調料和白酒是異尖線蟲的剋星嗎?讓我們一一分析:
醬油作為一種有能力在海水中遊動的寄生蟲,異尖線蟲對高鹽分的耐受力非常出色。在33%的鹽水中,異尖線蟲第三期幼蟲可以存活超過8天。因此,期望含鹽量較高的醬油來殺死異尖線蟲是不太現實的。有研究結果稱,異尖線蟲幼蟲可以在醬油中存活至少11個小時。
異尖線蟲幼蟲對於酸的防護能力也不弱,畢竟它們的生活史要求它們能經得住動物胃液的“考驗”。在人工胃液的測試中,異尖線蟲幼蟲存活期超過10天。也有人直接測試了異尖線蟲幼蟲在醋中的存活時間,結果是超過100個小時。
芥末有研究結果稱芥末汁有殺死異尖線蟲幼蟲的能力,只要達到一定的濃度和時間,就可以殺死100%的幼蟲。這個結果乍一聽非常正面。但是仔細看看數據,所謂的一定時間是指45-50分鐘。在現實生活中,恐怕很少有人會用大量芥末塗抹在魚肉上,然後等將近一個小時再食用。且不說對耐心是一個考驗。光是對魚肉味道的影響,恐怕就很難讓人接受。
白酒中的酒精殺死寄生蟲,聽上去頗有科學依據。有研究報道稱38度和50度的白酒,可以在24分鐘和15分鐘內殺死異尖線蟲幼蟲。這個時間比起芥末來要短了不少。問題在於,白酒是用來喝的,沒有人會將魚肉浸泡在白酒中然後食用。白酒與魚肉在口腔和食道中的親密接觸,幾乎不可能長達15分鐘。而一旦進入胃中,白酒的濃度自然會被大大稀釋。此時的白酒是否還具有殺死寄生蟲的能力,讓人表示懷疑。
所以,調料和白酒其實對於寄生蟲的殺滅作用非常有限,更多地是用來調節口味和用餐情趣。
綜上所述,能感染人的海水魚寄生蟲普遍存在,食用高溫烹調或者事先冷凍處理過的魚肉是防止寄生蟲病的有效手段。如果一定要追求那種未經處理的魚肉的新鮮口味,不要把希望寄託在芥末醬油香醋白酒之上。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自己有生食魚肉的經歷,以防寄生蟲病被誤診為胃病或者腸道疾病,耽誤治療。
參考文獻
  • 美國疾控中心對異尖線蟲及異尖線蟲病的介紹
  • 《我國大陸沿海海魚感染異尖線蟲調查數據統計分析》阮廷清
  • 《東海魚類異尖線蟲感染調查及其幼蟲對青芥辣的耐受研究》 葉麗萍等
  • 《簡單異尖線蟲幼蟲對調味品、抗蠕蟲藥和中藥的耐受試驗》馬宏偉等
  • 《攝食海魚與異尖線蟲病》黃維義
  • 《浙江省舟山漁場魚類異尖線蟲感染現況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