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最小心眼的薄膜--逆滲透膜與奈米濾膜

http://www.xn--toqx03aksm2sb.tw/%22http:/www.xn--toqx03aksm2sb.tw/?p=215


最小心眼的薄膜--逆滲透膜與奈米濾膜

在諸多薄膜分離程序中,膜過濾技術主要是以壓力差為驅動力。依操作壓力的增加或膜孔徑的減小,可依序分為微過濾(microfiltration, MF),超過濾(ultrafiltration, UF),奈米過濾(nanofiltration, NF),和逆滲透(reverse osmosis, RO;或稱為 hyperfiltration, HF)。
逆滲透膜和奈米濾膜是上述4種主要膜過濾程序中孔洞最小的兩類薄膜,孔洞大小分別為 4 ~ 10A和 8 ~ 20A。對逆滲透膜而言,只有大小 2 ~ 3A的水分子能穿透。而對奈米濾膜而言,也只允許尺寸小於 10A的水分子、一價水合離子和微小分子通過。這兩類半透膜是多孔性薄膜中孔洞最小的,可說是最小心眼的薄膜了。
滲透現象和逆滲透原理
1748 年,法國物理學家 Jean-Antoine Nollet(1700−1770)發現水透過豬膀胱的速度大於酒類,包覆在豬膀胱裡的水會自行擴散到膀胱外側的酒類液體中,首度發現了「滲透」現象。這現象也逐漸受到動植物學家的注意,他們嘗試應用動物和植物膜在生物研究和醫藥製備程序中。1827 年,法國生理學家 Henri Dutrochet(1776−1847)提出滲透(osmosis)一詞,以說明並定義 Nollet 發現的現象,但滲透現象的理論研究則遲至1850年代之後才開始發展。
1854 年,英國科學家 Thomas Graham(1805−1869)在實驗中發現溶質擴散通過半透膜的速率比膠體粒子快,並提出了透析(dialysis)的概念和基礎理論。德國生理學家 Adolf Fick(1829−1901)為研究分子擴散現象,於 1865 年製備出人類史上第1張硝化纖維素有機膜。隨後,德國生化學家 Moritz Traube(1826−1894)也在 1867 年製造出人類史上第1張人造無機膜-亞鐵氰化銅薄膜以探討滲透現象。
完整的滲透壓理論是荷蘭物理化學家 Van’t Hoff(1852−1911)在 1887 年建立的,是以壓力差為驅動力的薄膜過濾程序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奈米過濾和逆滲透程序。
當一張半透膜隔開稀薄溶液和濃溶液時,由於兩端溶液濃度的差異,稀薄溶液端的溶劑會通過半透膜擴散至高濃度端,這一現象稱為滲透。當溶劑擴散達兩端平衡時,高濃度端所增加的液壓差稱為滲透壓。反之,如果反向在高濃度端加壓,使施加壓力大過滲透壓,則高濃度端的溶劑反而會往低濃度端流動,這種強迫反向的滲透程序就稱為逆滲透,逆滲透水的製作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
逆滲透膜的開發
由於分離水分子和離子的半透膜孔洞相當小,要找到高透流率的半透膜相當不容易,再加上以逆滲透方式操作時要施加相當高的壓力,要製備出同時具有高機械強度的材料也相當困難。
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未警覺到水資源可能有匱乏之虞,高透水性半透膜的開發也就遲遲未展開。一直到 Nollet 首度觀察到豬膀胱膜的半透特性的兩個世紀後,才因為積極尋求可用的水資源,而著手開發高性能的人造半透膜。
在 1940 年代,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在鹽水中取得純水,而 1960 年代美國甘迺迪總統宣示「Go to the moon and make the desert bloom」(登陸月球,綠化沙漠)的國家政策方向,更掀起了 20 世紀水處理用逆滲透膜研發的新頁。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最早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自 1949 年就積極由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各自展開,分別是著重在海水脫鹽研究的 Gerald Hassler 教授,以及著力於苦鹹水脫礦鹽研究的 Charles Reid 教授。
雖然這兩個研究團隊未能成功開發出理想的逆滲透膜,但累積了近 10 年的經驗,確立了多層膜的研發方向。爾後,由該校 Samuel Yuster 教授帶領的另一研究團隊的 Sidney Loeb 和 Srinivasa Sourirajan 兩位博士,於 1960 年成功開發出第1張高性能的非對稱型醋酸纖維素逆滲透膜。由於這項研發成果促使逆滲透膜商業化的夢想實現,開啟了薄膜分離科學和工程研究的新紀元,美國化學學會特地在 1980 年的年會大會中,頒獎表揚 Loeb 和 Sourirajan 兩位研究者對人類生活深具影響的偉大貢獻。
近幾十年來由於高分子科學的進步,不論在材料分子設計和薄膜製備程序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因此,造就了多種高性能的逆滲透膜問世,其中以在超過濾膜上進行聚醯胺類界面聚合所形成的複合型薄膜,是目前最普遍的逆滲透膜。
在水處理上的應用
逆滲透膜在水處理上的應用可分為:飲用水的淨化、水回收再利用、電子級超純水的製備,以及苦鹹水/海水脫鹽4大應用方向,主要的差異在於鹽類阻絕率、操作壓力和透水率的不同。
近年來臺灣許多食品大廠紛紛生產包裝飲用水,機關學校和餐館普遍裝設飲水或淨水機,部分家庭也在自來水的進口處加裝多道濾水設備,這些過濾設備的最後一道都裝置含泵的逆滲透膜組。飲用水所使用的逆滲透膜組,和其他工業用及海水淡化用逆滲透膜組的要求不同,離子阻絕率不可過高,以免飲水中離子濃度過低,影響人體的電解質平衡。因此,飲用水淨化所採用的逆滲透膜膜孔最大,所需的操作壓力也不須太高,以方便一般家庭使用。
由於政府的大力宣傳和輔導,臺灣工業界在工業用水處理的觀念方面,已由以往但求達到排放污水的標準,進步到積極回收再利用。例如台灣引以為傲的 TFT−LCD 面板產業,已經達到全廠 70% 用水回收的高目標。這些工業用水回收再利用的程序,都必須經過逆滲透的淨化處理。不同於飲用水的是,水中離子濃度要求是越低越好,因此採用的膜孔比較小,幸而水中離子濃度並不高,滲透壓不大,所需的操作壓力一般在 15 ~ 30 倍的大氣壓力左右。
在高科技產業所需超純水製備的應用方面,由於水中離子濃度的要求嚴格,通常還必須結合離子交換樹脂塔或離子交換膜,才能完全去除水中離子,達到電子級的標準。
苦鹹水/海水脫鹽的應用則是逆滲透程序最早的應用領域,逆滲透膜必須能阻絕大部分如 Na+、Cl- 等的 1 價離子,因此膜孔徑都相當小。再加上海水的鹽濃度高達 3.5%,而苦鹹水中的濃度也將近 0.5 ~ 1% 左右,這些高鹽濃度的進水都會導致高滲透壓,因此所需的逆滲透程序操作壓力也相對較高。
以鹽濃度約 3.5% 的海水為例,在常溫下,滲透壓約為 21.5 大氣壓。以逆滲透程序進行海水淡化,必須先克服這 21.5 倍的大氣壓力後,系統才會開始產水。因此,以逆滲透程序進行海水淡化所需的操作壓力,通常大於 50 倍的大氣壓力。
做壞了更有用的膜
我們常開玩笑地說:「奈米過濾膜就是做壞了的逆滲透膜!」也就是說,奈米過濾膜把逆滲透膜的膜孔做大了,使得它的膜孔範圍介於超過濾膜和逆滲透濾膜之間,因此可以用來阻擋分子量小於 20,000,甚至小到 100 的分子。奈米過濾膜的開發是這十幾年的事,但它的應用範圍延伸得很快很廣,常見的應用有硬水軟化、廢水回收、染料脫鹽、果汁和酒類濾清、乳清蛋白回收、藥品濃縮等,許多新的應用在近幾年也不斷開發出來。以下就簡單介紹一些奈米過濾膜的重要應用。
水處理 除了用膜孔大小挑選可通過的分子外,奈米過濾膜也用膜上所帶的電荷來提高選擇性,因此對於分子量小於 100 的鹼土族離子,也有很高的阻絕率。利用奈米過濾,除去河水、井水及雨水中的鎂、鈣重金屬離子和有機分子,使它直接成為飲用水,已成為全世界全力推動的工作項目。工廠裡頭的冷卻水,在使用過程會受到鐵銹、灰塵的污染而造成管線結垢阻塞,經過奈米過濾除去金屬離子及污染物,可輕易回收使用。
另外,海底油井內的原油,須用打入海水的方式取出,海水中的鈣、鋇離子遇上原油中的硫化物,很容易造成管線結垢阻塞,因此須把這些離子用奈米過濾方式從海水中濾除。當由油砂或油頁岩以熱水萃取輕油時,會同時把砂石中的鎂、鈣離子萃出,這樣的水也會造成管線結垢,因此也可用奈米過濾方式使水軟化後重複使用。
軟化硬水使用的奈米過濾膜,為了阻絕二價離子,一般須使用孔洞較小的膜,這類膜的孔洞多半只有 0.4 奈米左右,算是奈米過濾膜中孔洞最小的。但它的孔洞仍比逆滲透膜大,因此操作壓力可由逆滲透操作的 30 大氣壓降到 10 大氣壓以下,大大降低了能源損耗,也被稱為低壓操作的逆滲透膜。
染料和乳清脫鹽 染料工業也常用到奈米過濾膜。染料合成後,染液中常含些許有機雜質和鹽類,便可以用奈米過濾膜去除,同時濃縮染料。進行的方式通常是先把染液濃縮兩倍,在染料中加入清水以降低進料鹽濃度,然後繼續進行脫鹽和濃縮,直到染料濃度達20%左右。這樣的方式可以反覆進行,直到鹽類幾近完全脫光。
要選擇適當的脫鹽濾膜,就要檢視染料的分子大小、帶電性、電荷數目,以及所含鹽類的種類。對於分子量小,負電荷而挾帶氯化鈉的染料,可能需用到膜孔小到 0.4 奈米的負電性膜。而對於分子量較大,帶正電荷而挾帶硫酸鹽的染料,就可能要用膜孔大到 0.8 奈米的正電荷奈米過濾膜。
在製造乳酪過程的最後階段,常需要加熱並擠壓熟成的乳酪,使乳酪脫水成塊。為了縮短這個過程,在加熱擠壓之前會加入鹽類以幫助乳酪脫水成型。經擠壓脫除的水分中,富含乳清蛋白和脂肪,其實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以往都直接排放丟棄,不僅浪費資源,也造成環境的污染。現在則可使用奈米過濾膜濃縮乳清蛋白,並移除乳糖和鹽類。
濃縮的乳清蛋白可重新製成乳酪,或可直接乾燥製成營養補充劑。透過奈米過濾膜的乳糖和鹽類溶液,也可再經奈米過濾分離乳糖和鹽類,製成乳糖結晶。濃縮乳清蛋白使用的奈米過濾膜,膜孔約在 0.5 奈米左右,而分離乳糖和鹽類所使用的,膜孔須小於 0.4 奈米。
藥物濃縮和溶劑回收 在抗生素的生產製程中也逐漸加入奈米過濾的操作。盤尼西林系列抗生素的前導物是發酵生產的盤尼西林G。盤尼西林G經酵素水解後會產生 6−APA 及分解副產物,6−APA 就是盤尼西林系列抗生素的主要原料。
分解盤尼西林G後的溶液,通常會以溶劑萃取 6−APA,然後以揮發溶劑的程序使 6−APA 結晶出來。6−APA的結晶以離心方式取出,其上清液則通常含有 0.4% 的 6−APA、殘餘溶劑和鹽類。以往這上清液部分會被丟棄,現在大部分的製程會把上清液以奈米過濾方式回收 6−APA,讓抗生素不會在製造過程洩漏到環境中。類似的方式也應用在另一種類似的系列抗生素 cephalosporins 的製程中。
在許多藥物純化的製程中,會使用管柱層析的方法。大部分的管柱層析的操作方式,是先讓產品吸附在管柱內的吸附材上,然後用部分含水的溶劑把產物沖提出來,最後再用純溶劑清洗管柱,重複使用。沖提出來的藥品,純度高但濃度通常很低,因此可用奈米過濾方式濃縮產物。而清洗管柱的溶劑,也可用奈米過濾的方式去除雜質,然後回收使用。
以上所述的奈米過濾程序,過濾的溶液都含有濃度不一的有機溶劑,因此選擇薄膜時,除了適當的膜孔大小外,還須注意薄膜的材質。因為大部分的奈米過濾膜是高分子材質,而大部分的高分子膜會被溶劑破壞,因此在處理含有機溶劑的溶液時,必須注意高分子膜的溶劑耐受度。
 轉自
  • 童國倫 | 中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中原大學薄膜技術研究發展中心
  • 阮若屈 | 中央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中原大學薄膜技術研究發展中心
  • http://scitechvista.nsc.gov.tw/zh-tw/Articles/C/0/9/10/1/1129.htm
如有侵權請告知~隨即刪除
逆滲透淨水器濾水器飲水機加水站加水屋全戶式過濾水塔過濾器經驗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