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人工地盤綠化及排水滲流設計

http://fuh3.com.tw/gr13.htmT2-04
技術名稱:人工地盤綠化
指標歸屬:綠化指標
適用建築類型:築人工地盤綠化
技術說明與原理:人工地盤的綠化限制條件多,需特別考量植栽物種、荷重、防水、排水、防風、防根破壞等主要事項,本技術即針對相關考量事項予以說明之。
技術對策與注意事項:人工地盤設計施工考量事項
1.環境考量
(1)防風─做好耐風與選用防風植栽。
(2)輻射傷害─人工地盤表面溫度高,注意植栽種類的選擇且需注意過多日射樹幹與樹葉之傷害.
2.載重考量
(1)載重計算─先確保植物所需的必要土壤厚度 荷重的計算土壤與排水骨材以濕潤重量計算之。樹木的重量需計入植栽後的生長量與重量之改變。土壤與排水層荷重。 
(2)位置考量─重量較重之高樹植栽、假山與花盆形成之集中載重處計劃時儘量置放於柱或大梁上部,且應避免偏重於固定地方。 
(3)輕量化土壤─人工土壤具保水性、材質輕的特性,可以減少人工地盤的荷重並增進植栽生長水分涵養,改善一般土壤的缺點。
3.水的考量
(1)防排水設計考量─人工地盤綠化設計應檢討防水層種類,雨水排放設施與方式及排 水坡度。 
(2)防排水施工事項─防排水施工時應加強監造,防止施工破壞防排水層,造成建物內 部滲漏水。 
(3)生長水分供給─人工地盤無來自地裡水分的供應易乾燥故應考量水分供給貯存方式。 ─表層舖設抑制蒸發功能的栽培材如樹皮木片,於土壤內混入具保 水性能的人工土壤或改良式土壤。
 ─於底層設立貯水層利用重力排水促進水的流動。─設立人工澆水設備輔助。
4.防根破壞考量-避免植物的根部貫穿防水層,增加漏水的危險所以利用具耐根性的防水材施作防水層及舖設設防根布。
(1)常見耐根性的防水材與防水施工法:布防水─利用黏著劑把耐藥性綠化用防水布貼於底層上,一體成形可防止根部貫穿。塗膜防水─結合加了玻璃纖維來加強強度的RP加尿烷防水方式,以FRP的剛性來確保耐根性。瀝青防水─疊合兩層以上的利用合成纖維為芯材的瀝青屋頂防水材,即一面重疊一面舖入0.3mm以上的耐根布。
(2)防根種類與材料特性:
1.物理性防根:不透水性防根布-使用聚苯乙烯膠布(約0.4mm),舖設或黏接於植栽基礎排水層下方。
2.透水性防根布:使用厚度5-10mm的不織布,一般舖設於植栽基礎排水層的上方。
3.化學性防根:透水性防根布-利用化學物質防止植栽根部貫入,舖設於植栽基礎排水層上方,有效期可達20~30年。

第七章、入滲與土壤水
第一節、入滲與各種滲透
第二節、不飽和帶中的水流
第三節、下滲速率及其影響因素
第一節、入滲與各種滲透方式
一、入滲
•1.入滲(infiltration)
•指水分經由土壤表面進入地面下的過程;而自地面下上移至土壤表面的過程則稱為exfiltration。
•2.入滲容量(Infiltration capacity)
•在一定的地表條件下,地表所能入滲的最大量稱之,可視為一常數。
•3.入滲係數(Infiltration coefficient)
•入滲係數=某流域入滲量(F)/降水量(P)……(1)
•4.入滲率(Infiltration rate)
•指單位時間的入滲量(mm/hr or cm/hr)。常常隨著土壤含水量的多寡而遞減。
•5.入滲指數(Infiltration index)
•指推求暴雨時段集水區平均入滲率(mm/hr or cm/hr)的一種指標。
•(1) Φ—入滲指數:由降雨強度∼時間曲線上繪出一條水平線,使線上超滲雨量的總和等於直接逕流總量。將這條水平線對應到縱座標的刻度,其值即為Φ指數。Φ指數易接近於平均入滲率。
•(2)W—入滲指數:W=(P-Q-S)/te

•6.入滲率與入滲時間的關係
•f=fc+(fo-fc)e-kt
•f :任意時刻t 之入滲率
•fo:最初時間(t =0)之入滲率
•fc:最終之入滲率,隨降雨時間之延續,入滲曲線漸趨於水平線時之值。
•k:減退係數
•e :自然對數之底數值
•t :降雨開始後,起算時刻。
二、影響入滲的因素
•1.降水型態
•2.土壤特性
•(1)土粒、土粒的排列與孔隙率
•(2)底土與表土質地之比值
•3.土壤環境
•(1)土粒粒徑
•(2)土壤有機質含量
•4.地面覆蓋
•5.其他
三、土地利用與入滲量
表7-1、土地利用別之入滲量序列
四、滲透
•1.下滲(percolation)
•指水分入滲後,在不飽和帶中向下移動的過程。
•2.滲流(seepage)
•指地面水源和「地下水體」間,水的移動或交流的過程。
•3.滲漏(leakage)
•指地面水源經土壤水層(不飽和帶)流入地下水體;或是不透水層或加壓層因應力改變後脫水流入地下水體的過程。
•4.側滲(throughflow)
•指水分入滲後,在土壤層中側向或斜向移動的土壤水流,又稱為中間流(interflow)或“lateral flow”。
•側滲產生的最大關鍵條件為:上下地層之透水能力差異極大,若地層表現出上細下粗則形成倒掛水珠狀側滲流痕跡;若地層表現出上粗下細,則將在上層底部下層之上形成明顯的局部飽和帶,側滲流發達。
•易於發生側滲流地層環境有二:
•(1)土壤層之A層與B層間:受淋溶作用影響,A層大多為疏鬆之質地,B層則多為粘重之質地。
•(2)固結(consolidate)地層與未固結(unconsolidated)地層的分界處:固結地層質地緻密多半透水性極差;一般情況下,未固結地層,不僅孔隙率大且透水性極佳。故一般的測滲作用,多發生於這種地層條件。
第二節、不飽和帶中的水流
一、土壤水
•1.土壤水與地下水
•本處將地下水面以上的不飽和帶(Unsaturated zone)中的水稱為土壤水,飽和帶(Saturated zone)中的水稱為地下水(Groundwater)。
•2土壤含水量的表示
•土壤固體物質與土壤水之間有引力存在,使水附著於土粒或粒團上。土壤水引力的表示方式以「使土壤水脫離,所需加的壓力(以水柱高度)的對數值(即pF)表示之」。
二、土壤水的分類
•1.以位置區分
•自地面而下分為:土壤水帶、中間懸浮水帶、毛(細)管水帶。
•2.以土壤吸附水分的強弱區分
•(1)結合水(或稱吸著水、吸濕水):無法透過自然力擠出的土壤含水量,可細分為強結合水、弱結合水。
•(2)自由水:可隨自然力量移動的土壤含水量,包括:懸浮水(Vadosewater)(懸浮水又包括:薄膜水、毛管水等)、重力水(gravitational water)(重力水包括:下降水與毛管帶的支撐水)。
•3.以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區分
•(1)烘乾土(Oven dry weight soil)
•(2)風乾水份量(Air dry weight)
•(3)吸濕係數(Hygroscope coefficient)
•(4)凋萎係數及凋萎點(Wilting coefficient&Wilting point)
•(5)田間容量(Field capacity)
•(6)水分當量(Moisture equivalent)
•(7)最大容水量(Maximum water holding capacity)或飽和含水量Saturation percentage)
•4.依土壤水之位能區分
•(1)吸著水位能(Hygroscope water potential)
•(2)毛管水位能(Capillary water potential)
•(3)滲透水位能(Somatic water potential)
•(4)重力水位能(Gravitational water potential)
三、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式
•1.引力的表示法(pF)
•2.絕對含水量
•3.水份體積百分率
•4土壤水深
•5.含水相對飽和百分率
三、土壤水的一些物理現象
•1.粘度
•粘度(viscosity)指其內部摩擦力引起其抵抗流動之性質(黏滯性)。單位為:1poise=1Dyne•sec/cm2。
•2. 溶解度:純水是良好的溶劑
•3.表面張力(surface tension)
•流體表面呈現一層伸展且具有彈性的極似薄膜界面,稱之,可以說是由於分子引力(內聚力)所引起的一種向內拉力,內聚力不一致又趨向於改變其界面形狀,驅使流體表面達到最小面積。表面張力之單位為:ergs/cm2或dynes/cm。
•4. 毛細管作用
•毛細管作用一方面依賴液體的內聚力;另一方面依賴液體對固體管壁之黏著力,液體上昇高度則依表面張力及液柱之密度而異。所有毛細管內壁四周之工作是吸引水分子,因此形成凹的曲面,其結果產生一種表面張力。受到壓力平衡的原理,液體下拉之力一定要等於上昇之力,因此:
•hDgπr2=S2πrcosα⇒
•h=(2Scosα)/(Dgr);或h=(4Scosα)/(Dgd)……(2)
•其中:h:毛管內液面高於自由液體之高度
•D:液體之密度
•g:重力加速度
•πr2:直筒毛管之橫剖面積
•S:表面張力
•cosα:接觸面之餘弦
•r:直筒毛管之半徑
•d:直筒毛管之直徑
•對水而言,接觸角是小到cosα幾乎等於1;20℃時之水密度為0.998g/cm3;g為981cm/sec2;S為72.75dynes/cm,則上述公式可改寫成:
•h=0.297/d≒0.3/d…...(3)
•淺層地下水位與毛細管作用的關係:
•h=(p/γw)+z+(v2/2g)+hc+C………………(3)
•式中,
•h:總水頭(水理水頭)p/γw:壓力水頭
•z:位置水頭(重力水頭),基準面算起之高度
•v2/2g:速度水頭hc:毛細管水頭
•C:其它作用力P:水壓γw:水單位體積之重量v:地下水流速
•g:重力加速度
•一般水井的管徑甚大,管壁所引起毛細管水頭甚小,故可忽略,但田間土壤的毛管孔徑很小,毛細管作用所引起的淺層地下水位上升量可高過水井內的水位,達數〸公分∼數公尺。
五、孔隙率(porosity)
•孔隙率=(某地層之孔隙所佔體積)/地層的總體積)×100%。
•1.地表下不同物質的孔隙率
•2.粒子排列與孔隙率

圖7-2、土壤孔隙、土粒與土壤水分移動的關係

第三節、下滲速率及其影響因素
一、水頭(water head)
•為水之位能(potential energy)所表現的水位高度。
•1.重力水頭(gravitational head)
•地下水所在海拔高度與地平面的高度差,所反映的位能差,故也稱「位置水頭」,換句話說,若地面下的阻水層是水平的,則其水位是等高的(符合連通管原理),但這樣的條件在現實上幾乎不存在。
•2.壓力水頭
•地面下地層母體吸力與空氣壓縮力之合力(即,φp=φm+φa)以水位高度表現稱為壓力水頭。
•3.速度水頭(velocity head)
•地下水因地形落差及水力坡降所引起的勢能稱之,一般地下水流速很小,速度水頭通常在1cm以內,野外實測的誤差遠大這個數字,故一般情況可忽略。
•4.水理水頭(hydraulic head)
•地面下各種作用力之勢能之總和以水位高度表現稱為水理水頭。
二、土壤水的作用力(等溫條件)
•土壤水的作用力發生在固相、液相和氣相的交界面者稱為母體吸力(matricsuction);溶質的化學勢能(potential)差者稱為滲透力(osmotic force);和外在因素引起的體積力(body force)(參見圖7-2)
 二、不飽和帶中水分的移動方式
•1.土壤空氣的作用
•土壤水的水汽壓,因與空氣接觸的土粒表面的土壤水有彎曲,所以與水平的水面上的水汽壓值不同,致使地面水入滲時,有明顯的濕峰面(wetting front),此濕峰面以下土壤層中的孔隙空氣不能與入滲的水很快替換,導致孔隙空氣受到壓縮,空氣壓力迅速反應到其他位置較低(勢能較低)的土壤水,使其水位迅速上昇。故降水後淺層地下水位迅速上昇的原因是空氣壓縮,而非入滲水迅速移動的結果。
•2.下滲速度
•雨水下滲後,下滲的水補注至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昇,但水分下滲速度並非吾人所想像的快速,快約100mm/day,慢約1mm/day。
•(1)濕峰面阻礙入滲之雨水向下移動,而使雨水改以側滲方式(推壓流:piston flow)流動。
•(2)受坡地風化層(土壤之A、B、C層)下部的固結岩層(R層)垂直向的透水性極差,致使入滲之雨水以側滲方式向下坡流動。
•因此我們可作以下的推論:
•(1)水的下滲使在地層中停留時間甚久,對土壤中的無機鹽類,有足夠的時間來溶解。
•(2)地下水污染,通常不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發覺;一旦污染後可能要數〸~百年才能恢復原來水質。
•(3)地面水入滲後,入滲速度趕不上樹木蒸散的速度,所謂森林有涵養水源之功能,是未必然的。
•(4)深層地下水位不易在短時間內,受降水影響而升降。
•3.取代美濃水庫之「百里埤塘」計畫之商榷

噴灌系統








1.雨滴感應器的原理是利用紅外線作為光源,偵測雨滴在前擋
風玻璃感應器上所造成的反射波長(折射量),以多點發射、單
點接收分析方式偵測雨量。

2.依我的認知雨滴感應器,是不會利用溫差來感應,因為會造
成溫度差異的不穩定因素太多了! 如: 吹冷氣(或暖氣)時車室內
外即會造成溫差,單以溫度感知器的感測,是無法真正的判別
雨滴及雨量,別忘了雨滴感應器還會依雨量來控制雨刷作動速
度。

3.據我所知 NISSAN(日產)早期有研發另一種雨滴感應器,它是
利用雨滴打在感應器上的振動板產生振動,振動板的背面有一
壓電元件會將振動訊號的大小,轉變成電壓訊號,再經訊號放
大器與整流器整流後,送至雨刷控制器來控制雨刷作動。

以上意見提供參考討論~ 並提供相關網站及討論資訊
http://www.idea-global.com.tw/technology message.htm
http://forum.u-car.com.tw/forumdetail.asp?forumid=60703

參考資料自己+汽車感測原理+網站資訊

2008-07-02 04:24:29 補充
TO :汽車通大大
此光源反射率的感應,並非是以投射在外界物體所反射回來的反光率來作依
據,而是光源本身投射在玻璃即具有一定的反射率(可將玻璃視為光導管),設
將此反射率為光感元件接收量的100%,而水本身具有折射能力,但介質傳撥
速率和玻璃不同,會產生折射偏向的效果,改變玻璃的反射率,光感元件接收
到的反射率減少,即讓雨刷開始作動,再依接收的反射率來決定回饋電壓的高
低,改變雨刷的作動速度,手和無法反射改變其折射率的物品,是無法讓雨刷
作動的!

2008-07-02 04:55:50 補充
所以我所提的雨滴感應器即是,以偵測紅外線投射於玻璃折射回來的比率多寡,來作動的原理,(紅外線為肉眼無法看見的光),此類感測器的缺點是當外界
有其他的光干擾時會造成誤判。

以上簡單的敘述如有疑問那我再提供最近搜尋到的,
一個相關研究論文供大家參考~
http://researcher.nsc.gov.tw/public/mithhtsai/Data/711301155671.pdf

大大所提出的"福特雨滴感應器"作動方式,我也很有興趣想知道是運用何種原
理來作動的,希望以此技術面來做交流~


福興案為例檢討
A瞬間短暫暴雨檢討:(100mm/hr)
1.瞬間洪雨峰流量時前10-50分土壤滲流量由7mm/min(7mm*60min=420mm/hr雨量)降至2-
   3mm/min(2mm*60min=120mm/hr考慮10年一遇雨量值.水土保持法採25年一遇入洪量(150mm/hr
   及50年一遇出洪量詳水土保持法)故10年一遇雨量100mm/hr=36M*60M=2160=216M立方小時
   =216CMH<2mm*60min=120mm/hr相關數字表示初降雨時1小時左右大部分雨水在土壤由乾燥
   至飽水量時皆由土壤吸收.若福興土壤深度為1.2M深.孔隙率為30%則120*0.3=36公分則可
   36mm/10mm=3.6hr(可吸收雨水3.6小時).
B持續暴雨檢討:(100mm/hr)連續超過3.6小時
2.當雨水為持續時多餘之雨水若無法下至地下水層時(滲透水下滲速度為100mm/day到1mm/day)
   正常狀態水位未上升高於地面時.即路面未積水狀態則不考慮水頭狀態之加速滲流速度(曼寧
   公式)ˇ多出之雨水會由地表逕流到道路側水溝.(此時地下水位未上升.鑽探報告為-1.5M).
2-1福 興基地之側水溝排水總量檢討.洩水福 興基地之側水溝坡度由-50到-100長度約120米坡
    度約4.16%滿水位流速約4M/S截面積   0.6M*1M*3600S=2160M3*4M/S=8640M3/(0.1M/HR雨    量)86400M2/10000M2(約1公頃面積)=8.64公頃面積另考慮土壤吸水性故持續大雨約5小時後      全部雨水進入土壤減少時會造成   水溝滿水位直至路面溢流代替水溝流至現有低處溪流.同時    水頭拉高造成滲流率加大直至地下水位高至地面此時約經過最少5小時以上因未考慮不一定
   在-1.5米之地下水位區之集水區全部下大雨.但是若是屬北台灣全面壟罩之強降雨則有可能於    5小時後就會路面積水.由102年為例桃園溪流潰堤及中山路省道多次河水高於路面.
3.故植栽區設排水管銜接於水溝側壁實屬不智.(因基地高程為-50公分)故水溝滿至80%時就會有
   大量雨水經由地板聯通管道流於筏基同時會有大量泥沙淤積之風險.
4.需設計一長寬高深度2米之A3型高壓人孔做為沉砂池及增加自然對原土滲流之人孔內設
   5HP*2. Q=2000LPM.H=10M交替並列(120M3/HR*2=240M3>200M3下雨量)下雨時經由雨水感
   測器不運轉.水位低於-0.6米時不運轉.多數時皆不運轉只在自然滲流無法排水時才啟動.(預估
   為10年)故可不設.另因中庭截水斷面為36米*(1米高-50到+50=1米*0.3孔隙率=33.3公分
採達西定律時側排水量可忽略不計因水絕大多數經由地表垂直穿透土層到達透水板故(u (一)V=KI時K取0.001(10的負3次方).i取100cm得v=0.1cm/s=0.001/m*36*60*3600=7776M3/hr
(二)V=KI時K取0.0001(10的負4次方).i取100cmv=0.1cm/s=0.001/m*36*60*3600=777.60M3/hr
故整體透水量可確保基地於土壤水分深度高於33.3公分時仍截777.6/3=259.2M3水量.故可確保水量>240M3故可確保雙台馬達抽水有一小時時間.不會時走時停.
(三)另因透水管設置於-1.5米處馬達抽水深度設定於-20CM抽水啟動高程.負一米為停止高程故抽水量為(0.8*2*2=3.2M3+基地內透水板蓄水量60*36*0.1=216故可確保啟動雙台馬達抽水時間為1小時.同時在負一米處土壤內地下水為單向流通因馬路側.無地表滲透水.同時馬路對向.側流水因距離太長.故可忽略不計.故不會吸到基地外滲流水但在透水管之負1.5處為雙向流通加上水頭差故可確保滲透水向下之滲流量.因水位會因地下水位升降故管內會有逆洗現象.減少塞管現象.且馬達於-1米以下不會啟動.故不會吸到地下水(只需做為日後清淤之附屬設備或以手動式代替即可.
工況一另地下水上升時(下雨未停則馬達未啟動).
工況二另地下水上升時(下雨已停則馬達啟動直到水位下降.).
工況三另滲透管失效時滲流水流不到沉沙池(下雨已停則馬達啟動但是很快停止或時走時停.此時需清淤).
工況四另滲透管失效時滲流水流不到沉沙池.但地下水上升流到沉砂池(下雨已停則馬達啟動直到水位下降.可以Timer設定第1小時單台運轉.第二小時並聯運轉後停止2小時.依據八德重劃地區土地有墊高.通常地下水升高機會低且水未退卻快故可依實際調整設定時間).
5.計算植栽區.主透水管徑.60M*36M/4區=540M2/10mm/hr=54M3取流速0.5米/S得
   54/0.5/3600/3.1416=0.00955再開根號=0.0977米*2=0.1954米管直徑(8")每小時可排水54M3水量
   為確保使用年限故設計8".
6.計算植栽區.3"支管計算每支主管配16支支管.支管.為3"*64隻每隻流速採
   0.25M(0.04*0.04*3.1416*3600=18.0956*0.25M/S=4.5M3*64=288M3>200M3最大降雨量.---oK.
6計算人行道下自然滲流水面積採管徑8"*(4支*長度4米)+37米橫管=0.2*3.1416*56米*0.3穿孔率
  *0.3孔隙率=3.17M2公尺*3600S*0.1M/S=1141M3/hr.(因採水平置放故有淤塞可能性故植栽區
   轉步道區時需設沉砂池以增使用壽及維護率.
6-1.為增加壽命在於8"主管上設8"支管40米*2=80米計算人行道下自然滲流水面積採管徑8"*(4
    支*長度4米)+80米橫管=0.2*3.1416*96米*0.3穿孔率*0.3孔隙率=5.42M2公尺
    *3600S*0.1M/S=1954M3/hr/200m3/hr=10倍.
7.計算3"支管數量以彌補細砂造成之滲透細數減少之失敗因數.配合現況條件增設約32米3"支管
     (於8"主管做分支32/4=8米/2=每支主管分之2之3"4米長支管截滲透面積計算
     =0.08M*3.1416*32米長=8M2*0.3穿孔率*0.3孔隙率=0.72M2*3600S*0.1M/S=260M3
      總計滲透率1141+260=14013/200=7倍
     依據6-1上述計算可以得到1954/200=10倍.故V=K時(算式中取粗細砂k=0.01cm/s計算i值取
     150cm(由+0到-150)故150*0.01=1.5cm/s再乘以10倍=15cm/s>0.1m/s----ok
7-1以中庭之南側40米長50公分高斷面積計算滲流量K取10的-3次方(細砂粉質沙)試算i取
     h50CM/w113CM=0.44得V=0.01*0.44=0.0044CM/S換算成米=0.0044/100=0.000044M/S*(40M
    長*0.5=20M2)=(0.000044*20)*3600S=3.18M3接近結論故只考慮若將南側斷面用粉質
     砂土覆蓋則只有3M3/hr排水量.
7-2若加強孔隙率設計成滲透性側溝以中庭之南側40米長50公分高斷面積計算滲流量K取1cm/s
     (中等礫石)試算i取h50CM/w113CM=0.44得V=1*0.44=0.44CM/S換算成米
      =0.44/100=0.0044M/S*(40M*0.5=20M2)=(0.0044*20)*3600S=316.8M3.溝頂與完成面平.則
     可以將中庭地表.逕流水全部截斷.至原土滲流回地下.(另設計與道路側溝做連通.於逕流峰值且時以免水溝水
     位.受瞬間暴雨之路面逕流峰值水影響.水溝高水位之倒流進植栽區.甚至回灌進閥基內造成淤塞及
     淹水狀態).
8.抽水井滲流量試算
    3"套管深度9米地下水位2米之滲水量為0.08(3"管徑)*3.1416*(9米-2米)=1.76M2
    V=Ki-----k取0.01(粉質砂土)*(700/2)公分(i取1/2值)=0.035米*1.76M2*3600S=222M3/hr滲流量
    再計算水泵馬力數----(Q3000LPM*H10M*1.2K)/6200*0.7(效率)=8.5HP考慮堵塞及孔隙有效
    率故以5HP設計則得1500LPM*H10M*1.1/4200=3.9kw=5hp(1.5M3*60Min=90M3(因地下水位
     有高低變化).
7-1 土壤之滲透性
http://www.cyut.edu.tw/~jrlai/CE8331/CH2.pdf
滲透性
存在於土壤類粒間之孔隙容許水流經過。在土壤力學與基礎工程中,我們必
須知道在單位時間內有多少水流經某一已知土壤。在設計土壩、決定水工結構物
之滲流量和建造基礎期間之怯水都必須具備此種涵養。於1856 年,達西提出下
列公式(圖2-3)計算水流經土壤之流速。
2-11
圖 2-3 達西定律之定義


            v = ki
式中 v =速度 (單位: sec/cm )
k =土壤滲透係數(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單位cm/sec )
i =水力坡降(hydraulic gradient)
水力坡降(i)可定義為
單位為公分
式中 Δh =斷面AA與BB 間之壓力水頭差
ΔL =斷面AA與BB 間之距離
(註: 斷面AA 與BB 垂直於水流方向)
達西定律(Darcy’s law)廣泛通用於各類型式之土壤。但是,如乾淨礫石及開
放級配填石(open-graded rockfill),因水流通過之紊流性質而無法通用達西定律。
各類土壤之滲透性係數值變化相當大,在試驗室中可藉由定水頭(constant
head)或變水頭(falling head)透水試驗求得。定水頭試驗較適用於粒狀土壤。
表 2-9 列出各種土壤k 值之一般範圍,在粒狀土壤中,此值主要視孔隙比而定。
表 2-9 各種土壤k 值之範圍
7.施工注意事項:
避免泥漿堵住過濾砂層的孔隙,而減低水井效率。
日本建築學會建議,過濾層必須滿足下列三個規定:
8-1步道上主管及支管需覆以級配於滲透管周圍在於上覆以不織布防止水泥砂將滲流進滲透管.
(2)平均流速
依據水土保持技術規範第一百九〸七條規定,坡地排水之平均流速
採用曼寧公式:
v=1/ n*R指數2 / 3 S指數1/ 2

V = × ×
式中V :流速(公尺/秒)
R :水力半徑(公尺)
S :水路坡度
n :粗糙係數(參考表7.1-30)
R=A/P
式中 A :通水斷面積(平方公尺)
P :潤周長(公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